早上起床发现看东西雾蒙蒙的,路灯周围总有一圈光晕,看书时字迹变得模糊不清——这些可能是白内障的早期信号。作为眼科常见的年龄相关性疾病,我国60岁以上人群白内障发病率超过70%,但很多人对它仍存在不少误解。今天我们就用直白的语言,说说这个悄悄影响视力的"眼睛老化"现象。
很多人听到"白内障"这个名称,以为是眼睛里长了层白膜。实际上它是眼球内天然晶状体发生混浊的现象。就像相机的镜头蒙上水雾,晶状体变得不透明时,光线无常到达视网膜,就会出现视物模糊、色觉改变等症状。这种变化通常是缓慢进行的,从初期到明显影响生活可能经历3-5年。
除了常见的视力下降,白内障还有些容易被忽视的表现:夜间视力明显变差,白天觉得阳光特别刺眼;原来戴着合适的老花镜突然不管用了;看颜色时总觉得泛黄,就像加了层褐色滤镜。更特别的是,有些患者会出现"第二视力"现象——因为晶状体密度改变,暂时改善了老花眼,但这种"好转"往往意味着白内障正在发展。
虽然60岁以上人群更易患病,但糖尿病、长期使用激素类药物、眼部外伤、高度近视都可能加内障形成。南方地区紫外线较强,户外工作者患病时间可能提前。值得提醒的是,目前没有任何眼药水能白内障,手术仍是有效的治疗方式,这点在眼科界已有共识。
过去要等白内障"熟透"才做手术的观念已经过时。当视力低于0.5影响日常生活,或医生检查发现晶状体混浊达到手术标准时就可以考虑干预。现在的主流超声乳化手术只需10-15分钟,第二天就能基本用眼。选择功能性人工晶体还能同时解决老花、散光等问题,但具体方案要经眼科医生评估。
紫外线防护是有效的预防手段,选择标有UV400的太阳镜,晴天出门好戴宽檐帽。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,研究表明糖化血红蛋白每降低1%,白内障风险下降19%。多吃深绿色蔬菜和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,戒烟限酒也有助于延缓晶状体老化。
如果发现家里长辈经常擦眼镜、回避夜间外出、把书拿得很远阅读,建议陪同到正规医院眼科做裂隙灯检查。记住,早发现、定期观察、适时手术,是现代白内障治疗的核心原则。保持科学认知,既不过度治疗,也不延误时机,才能守护好心灵的窗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