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阿姨弯腰捡菜时突然听到"咔"一声,到医院检查才发现脊椎骨折。医生拿着骨密度报告直皱眉:"您的骨量流失太了,已经属于骨质疏松症。"这样的场景在各大医院骨科诊室几乎天天上演。究竟什么是骨质疏松?为什么它会成为中老年人健康的"隐形"?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这个沉默疾病的面纱。
如果把骨骼比作银行,骨量就是我们的"骨本"。30岁前是"存款期",35岁左右达到峰值后开始"取款期"。骨质疏松症就是骨量的状态——骨组织微结构,骨骼变脆易折。数据显示,我国5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达19.2%,相当于每5人就有1例。更惊人的是,60岁以上女性患病率超50%,这与绝经后雌激素水平骤降密切相关。
初期症状往往被误认为"年纪大了都这样":清晨起床腰背僵硬、身高缩短超过3厘米、轻微碰撞就出现淤青。58岁的张老师就是典型,她以为驼背是长期伏案工作的代价,直到腕部骨折才确诊。值得警惕的是,脊椎骨折患者中约2/3没有明显疼痛,被称为"静默性骨折"。若出现反复抽筋、牙齿松动、指甲变脆等异常,建议尽早做双能X线骨密度检查。
很多人把骨质疏松等同于缺钙,这是常见误区。事实上,单纯补钙有限。临床研究显示,钙剂+维生素D联合使用才能有效减少骨折风险。营养建议:每天喝300ml牛奶+1两豆腐+半斤深色蔬菜,配合上午10点前晒太阳15分钟。特别注意要限制咖啡和浓茶,它们会加速钙质流失。运动方面,游泳对关节友好但无助于骨量增加,快走、太极拳等负重运动才是更好的选择。
目前临床常用药物分三大类:抑制骨吸收的双膦酸盐类药物、促进骨形成的甲状旁腺素类似物,以及兼具双重作用的RANK配体抑制剂。需要提醒的是,有些患者听说"打骨水泥针一劳永逸",这其实是把椎体成形术与药物治疗混淆了。骨科医师强调:"药物治疗少需要坚持3-5年,期间每半年要复查骨代谢标志物,就像高血压需要长期服药控制一样。"
25岁的白领小林每天喝碳酸饮料、拒绝晒太阳,体检发现骨量低于同龄人。这说明预防骨质疏松没有"为时过早"的说法。建议全家人做到:戒烟限酒,BMI保持在18.5-23.9之间,40岁后每年测一次骨密度。也不容忽视:浴室铺防滑垫、过道留足60cm宽度、选择有扶手的坐便器。记住,今天的预防就是在为未来的骨骼健康储蓄。
骨质疏松虽然不可逆,但可控可防。如果发现家人出现含胸驼背、易骨折等情况,建议及时到正规医院骨质疏松专科就诊。毕竟,强健的骨骼才是支撑美好生活的坚实基础。